友情提示: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专业纸管机械成套设备制造商 | 全国销售咨询热线: 13665150237 乐鱼全站网站登录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位于海陆交界处目前红树林总体物种比较少

来源:乐鱼全站网站登录首页    发布时间:2024-09-02 09:48:59

  导语: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位于海陆交界处,其ECO的环境演变既受深圳和香港两座城市的高度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也受到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强烈影响,因此福田红树林沉积物能够较好地记录海陆交互作用下的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痕迹。

  深圳湾位于珠江口东部,北部的深圳与南部的香港为其所隔。它是一个半封闭的小海湾,海湾面积约100平方公里,长约17公里,宽4-10公里。深圳湾向海一侧与沿海水域直接相连,向陆一侧与深圳河、凤塘河和珠江口等多条河流相连。深圳河由东向西流入深圳湾,形成香港与深圳之间的边界。

  深圳湾水深较浅,平均水深约3~4m,东部最浅,其中靠近福田区海岸线m,枯水期落潮时水底地形时常出露水面,形成著名的深圳湾红树林湿地。水深由东向西逐渐加深,蛇口港以东平均水深1~2m,蛇口港以西平均水深约4m,地形整体较为平坦,在湾口赤湾港处连接伶仃洋水运航道,水深为18~20m。

  因深圳湾海床平坦的地理位置条件,一方面决定了其自20世纪50年代末成为深圳和香港污水源的汇集区,另一方面导致大量的挖掘用于鱼虾基围养殖,以及为满足香港和深圳现代化建设的填海工程等人类活动,使深圳湾区别于其他受人类污染干扰较小的海湾。

  深圳湾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位于深圳湾东北部,面积约70公顷,设立于1984年,与1985年香港设立、面积约为10km2的米埔湿地自然保护区相毗邻。深圳湾红树林湿地是全国唯一一个地处城市中心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该地区因城市化而进行的填海工程等人类活动导致红树林和基尾湿地大面积消失。

  直到深圳市把深圳湾红树林设立为自然保护区以后,红树林才得以逐步恢复。1986年到2007年期间,红树林面积从1.8km2增加到4.8km2,基围的面积从36.6km2减少到17.2km2,红树林的分布也由沿湾的连续分布,转变为环绕两个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聚集分布。目前的红树林总体物种较少,外来物种也较少,主要以无瓣海桑红树的人工林为主。

  深圳湾红树林位于东亚季风区的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并因地处低纬海岸,每年都要受到热带气旋和台风的影响,伴有暴雨、风暴潮等,这对经济建设和生命财产导致非常严重威胁。深圳湾的年平均气温为22.4°C(7月为28.2°C,1月为14.1°C),相对湿度约80%,降雨量为1700~1900mm,其中4月至10月为雨季约占总降雨量的70%,蒸发量为1500–1800mm。

  深圳湾平均每年有3~4次台风登陆,大多分布在在7~9月份。深圳湾的湾口开合方向与伶仃洋形成约为30°的角度,伶仃洋潮流为南北方向的往复流,而在深圳湾处,受开合角度及深圳湾形状的影响,形成西南—东北方向的往复流。

  根据实测资料统计深圳湾地区的潮汐为半日潮,最高时能达到2.66m,最低则为1.56m,平均潮位和浪高分别为0.33m和0.9m,具体表现为湾内一日出现两次高潮和低潮,且潮高和潮时出现日内不等现象。

  深圳湾位于两座高度城市化发展的城市(深圳、香港)之间。其中深圳市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成为了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在随后的40年里从曾经的小渔村变成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同时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基地,也是中国经济强国计划重点建设的城市之一。

  20世纪80年代深圳经济得到高速的发展,其工业和建筑等年均总产值迅速增加。根据《深圳市统计年鉴2015》,深圳在1979年非流动人口仅为31.41万人,此后以10.6%的年平均上涨的速度于2014年增长至1077.89万人。

  深圳市的国民生产总值(GDP)由1979年的1.96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6001.82亿元,平均年增长率为23.5%。通过上述的数据能够准确的看出深圳在改革开放以后,土地面积、人口和GDP值均呈爆炸式增长。

  全球气候的剧烈变动会影响水文特征,如河流的水位、流量、汛期、水温和降水量等,进而间接地调控沉积物的沉积环境,因此能通过对生长在陆地ECO向海洋生态系统过渡环境的红树林湿地的研究,从而了解过去全球气候的变化过程。这种手段是追索长时间尺度上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和人类活动进程的最佳工具。

  红树林生长于河口或者沿海岸带中,所以其沉积环境与ECO受海洋和陆地环境的共同作用,同时也是陆地与海洋之间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带之一,因此能够较好地记录海—陆交互作用下的环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痕迹。

  此外,作为“海岸卫士”的红树林湿地系统具有防风消浪、促淤护岸、防灾减灾、净化海水等作用,在涉及海岸和近海ECO等社会、民生安全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次,红树林能够对河流集水区物质流入海洋之前起到过滤器的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长期以来红树林一直被用作热带国家处理污水和废水的便利场所。

  这使得红树林湿地成为天然的污染物储存地,例如从沿海流域周边大量的点源和面源污染物质(如大都市地区的生活废水、旅游业和工业废水等)随着河流进入红树林湿地,导致其净化场所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

  沉积物作为物质迁移的载体,能够较好地、连续地记录环境信息,对于研究沿海地区的发展过程和ENSO等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对沿岸红树林湿地的影响具备极其重大的意义。深圳湾红树林湿地地处两座高度城市化区域中(深圳和香港),含有大量的氮、磷及其他无机盐类的生活垃圾污水和工业废水以及农田排水均直接排入河口。

  超过了水体本身的自净能力,使得营养盐逐渐积累在水体ECO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体ECO的破坏及生态系统功能的丧失。因此在深圳湾红树林湿地中采集沉积物,能从中提取人类活动和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演变历史。

  在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双重压力地驱动之下,近二十年以来,红树林湿地的ECO受损严重,生态问题屡见不鲜,红树林每年在全球范围内消失1%至2%,而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比率继续以更快的速度上升。尽管这一些数据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在过去的25年,红树林的损失一直在35-86%之间。

  在我国,红树林面积亦急剧下降,从1956年的40000hm2减少到1986年的18841hm2,30年期间锐减了52.9%。导致红树林面积锐减的根本原因是当时对红树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例如上世纪60至70年代中期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而围海造田。

  80年代后沿海城市及其流域经济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利用海湾独特的地理位置做大量基围养殖以满足日益增多人口的食物需求。另一方面,在红树林遭到破坏的地方重新种植红树林仍然面临着一些巨大的挑战,是因为潮汐淹没期、海水盐度、气温等外因对红树林造林成活率有重要影响。

  以上各种各样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我国红树林大面积消失,红树林湿地生物多样性下降,海岸侵蚀加剧。生长在海陆交界处的深圳湾湿地红树林是该区域海洋ECO的最后一道屏障,其生长环境受海洋和陆地因素的共同控制。

  结语:能够较好地记录海-陆交互作用下的环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痕迹。综上所述,红树林湿地可提供华南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研究的理想沉积记录,研究结果将为沿海海域管理和红树林湿地资源利用提供科学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