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乐鱼全站网站登录首页 发布时间:2024-05-07 15:27:30
磷化氢是储粮工艺中的王牌熏蒸剂,已在整个世界应用70多年,但始终没系统全面、先进的说明性标准。最近中国粮食行业率先制定了相关的作业规程,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在行业发布实施。谁也不会想到,这项作业规程是由河南工业大学完成的。
河南工业大学是2004年5月经教育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郑州工程学院(原郑州粮食学院)与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两校均创建于1956年,已走过了52年的风雨历程。如今,河南工业大学已发展成以工学为主,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农学等学科协调发展,以食品科学与工程、超硬材料等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在科技攻关、科研成果转化,尤其是在粮油加工、粮食机械、粮食仓储基本建设、磨料磨具等学科领域都保持着国内领头羊。为国家粮食行业发展与技术进步、人才教育培训等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半个多世纪以来,河南工业大学的发展建设始终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服务粮食行业,服务机械工业,服务国家建设,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主动适应国家发展建设需要,是一代代工大人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从我国储粮害虫分类学科的创立到粮食储藏学科的完善;从粮食工程学科的巨大进步到油脂化学与工程学科的成熟;从“筒仓防爆技术”的开创到“粮食散体物料压力理论”的诞生;从“用人造金刚石生产石材切割锯片”的研制成功到“煤田勘探用人造金刚石钻头及扩孔器”的问世;从“低温陶瓷结合剂超硬磨具”的研制成功到“高温树脂结合剂超硬磨具”的巨大进步,以及国家“863”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的完成,河工大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技难关。
学校先后完成了“水剂法油料加工技术”、“大豆粉末磷脂生产技术”、“粮食‘四散’技术”、“粮食信息决策系统”、“小麦精深加工技术”等一系列粮油加工与储藏行业的重大课题,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多次受到了国家和省部级的嘉奖。近年来,学校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国家级项目70多项,承担省部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00多项。尤其是“十五”至“十一五”期间,学校连续承担了国家重大科学技术攻关项目“粮食丰产工程”,仅此一项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每年所减损的粮食数量,相当于3千万亩耕地面积所生产的粮食。“十一五”以来,学校主持了“网络化多功能粮情监控集成技术和系统研究开发”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等3项课题,同时参与“安全绿色储粮关键技术探讨研究开发与示范”项目中6个子课题研究,是“十一五”期间获得国家“安全储粮项目”最多的高校。
多年来,河南工业大学始终致力于探索我国粮食行业的科技发展,积极为粮食行业的科学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不懈地努力工作,在国家粮食行业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科技项目的论证、科研课题的设置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协助发改委、国家粮食局起草制定了《国家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参加了“十一五”粮食科技优先发展的技术讨论、“十一五”粮食科技战略目标的制定等。同时,《河南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河南省物流发展规划》、《河南省超硬材料发展规划》三大发展规划均由学校参与制定。学校还相继承担了广东、上海、天津、杭州、郑州等省市的粮食产业园区规划,有力地支撑了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粮食行业标准化建设和行业技术推广、技术提升以及赶超国际同行业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先后主持参与制定修订粮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九十余项;国家粮食仓库建设标准和设计规范也全部由学校制定;王录民教授等主持的粮食信息分类及编码研究由国家粮食局作为国家粮食行业标准已正式对外发布实施。
学校不仅得到了国内行业的赞誉,同时,在国际上也为我国赢得行业科技的一席之位。2006年,卞科教授当选为国际标准化组织食品技术委员会与豆类分会委员会(ISO/TC34/SC4)主席。学校还是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粮油储藏及物流技术工作组组长单位。
河南工业大学热情参加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不少科研成果已经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特别是以大豆磷脂深加工、小麦精深加工、低温陶瓷结合剂超硬磨具、高温树脂结合剂超硬磨具、柔软耐水砂布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成果的推广应用,有力地推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
目前,全国约50%的植物油加工公司、70%的小麦加工公司、90%的大豆磷脂加工公司均采用河南工业大学提供的技术,使企业赢得了巨额利润。由张根旺教授等自主研制出的大豆磷脂产品投放市场后,进口同种类型的产品在我国市场的零售价由一瓶400元左右,降至30~40元,为国人创造了无法估量的利益;郭祯祥教授的《强化物料分级与磨撞均衡出粉的小麦制粉新技术》研究,是“九五”国家重大科学技术攻关项目的专题项目。该项目根据我们国家小麦的详细情况,通过加强物料分级,配合合理的技术参数,采用磨撞均衡出粉的技术方法,制定了先进的制粉工艺流程,取得了良好的制粉效果。该项技术的开发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其独创性和先进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荣获了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项目成功后在全国百余家面粉厂推广应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良好的社会效益,受到了小麦加工公司的广泛好评。迄今为止,本项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河南、河北、天津、上海等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150多家面粉厂。采用此技术的面粉厂年加工小麦约1000万吨,占全国小麦总加工量的10%左右,年创造利税4亿元。
学校材料专业的新材料技术转化率为100%,有关研磨的新技术转化率在95%以上。学校发明的“聚金立方氮化硼材料”专利技术,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学校研制成功了“功能性陶瓷材料”,可以与欧美的同种类型的产品相媲美,而且用途广,成本低,实践证明,用这种新材料做的磨刀、割刀,一把能抵100把合金钢割刀,而且应用过程中材料损耗少、效率高,磨(割)出来的产品精度更高。
学校积极做出响应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号召,努力做好政府的智囊团和技术后盾。近年来学校先后与郑州市、驻马店市、周口市、濮阳市、新疆石河子、山西孝义市等地方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合作伙伴关系,为地方的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学校每年与企业和地方签订的横向合作协议达100多项。河南的天冠集团、莲花集团、三全公司、思念食品集团、双汇集团、许继集团等一大批国内外有名的公司都与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河南省这几年由农业大省迅速跃居为农业强省、经济大省,其中农业及其以农业为基础原料的工业快速地发展,可以说与以学校为技术支撑的有名的公司的发展与带动有直接的关系。
河南工业大学热情参加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先后承担横向科研与开发项目600余项,各类工程设计项目遍布全国各地。国家投资347亿元的国家储备粮库重大建设项目,主要是采用学校提供的储藏工艺和技术。自1998以来,由河南工业大学承担设计、提供技术和咨询服务建成并保障正常运行总容量达1000亿斤的国家储备粮库达到了342个,遍及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在投资22亿元人民币的国家重点工程——上海外高桥粮食储备库及码头设施项目的竞标中,尽管有众多的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参与竞争,河南工业大学凭借雄厚实力,拔取头筹,现已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集粮油加工、储运、集散等为一体的综合项目,年中转量达450万吨,成为长江走廊的龙头大库。学校先后设计了中国最大的面粉生产线吨)、国产最大的油脂生产线(单条生产线吨)等。
52年的办学实践,取得了累累硕果。学校注重以科研促教学,锤炼了一批批优秀教师,培养了一届又一届优秀学子,慢慢的变成了我国粮油食品和磨料磨具等行业专门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6万多学子从这里走出校园,遍布海内外,他们中有政绩卓著的领导干部,有成果丰硕的专家学者,也有业绩显赫的企业家和社会名流。据统计,在目前全国粮油工程相关行业及研究、设计机构中,70%以上的技术骨干是河南工业大学的毕业生,全国普通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共有24名专业委员,河南工业大学毕业生就有11名。在对国家粮食安全上起决定作用的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的24个分公司,半数以上由河南工业大学毕业生担任主要领导。在支撑我国粮食行业科技应用的五大科研院所中,担任院长、副院长一职的,多为河南工业大学毕业生。由学校毕业生创办的河南金谷、郑州四维、陕西坤伯等小麦、油脂加工机械制造企业在行业内都颇负盛名。优秀毕业生比比皆是,如荣获1988年中国科协首届青年科技奖的刘林森;率先在国内合成金刚石聚晶的杨震;被行业称为“锯片大王”,在我国首次研制成功金刚石锯片的程春先;2006年全球华商百业领军人物、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生卢彦超;福布斯2006中国富豪榜上榜人物、北京理想产业发展集团总裁,食品工程专业毕业生李劳牛;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生物化学专业毕业生陈新文;2004中国营销十大风云人物、2005中国IT十大财经人物,电气技术专业毕业生高以成;2004、2005年“中国IT新闻奖”获得者,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李立宏等等。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着自身的专业优势,对各自的工作领域起到决策引导作用。
正是由于专业方面技术过硬,老师们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丰富教材,所以不仅在科技领域成果不断,而且培养的学生长期处在供不应求的局面。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如:学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及制造、土木工程、物流管理等专业毕业生每年的就业率都在95%以上。毕业生首次就业率连续5年位居河南高校第一名,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本报记者刘先琴通讯员霍清廉曹启娥